文:阿泰 圖:IG / beach grit
12/28 在澳洲南部再度發生了鯊魚攻擊事件,年僅15歲的當地衝浪好手 Khai Cowley 被大白鯊攻擊並被咬斷一腿,儘管其他的衝浪人士試圖救援,這位才剛獲得最佳潛力新星的年輕好手,仍舊傷重不治。
在不到幾十里遠的沙灘處,11/2 Tod Gendle, 一位55歲的衝浪老手也被攻擊,而至今仍未找到行蹤。
同年3月,一位剛搬來的高中老師Simon Baccanello,也在附近海域被大白鯊攻擊,他在失去意識前仍然奮力的警告其餘下水的同學盡快上岸。
同一地區的鯊魚攻擊事件頻傳,一位當地專家便警告,儘管對大白鯊的保育行為是必要的,但鯊魚數量的復甦也間接地在增加當地水上活動的安全性。

鯊魚不能被滅絕 更是生態鏈基石
鯊魚如此危險我們是否能將它徹底移除呢?
不 絕對不能這麼做
鯊魚作為食物鏈的頂級掠食者
它的存在代表一個穩定的生態鏈,甚至能影響氣候的穩定。
鯊魚的活動就能控制草食性動物的進食區域
而大量的海草能鎖住並固定二氧化碳在海底,也能穩定當地的珊瑚礁生態。
簡單來說 鯊魚若是數量減少,將會導致海草床被過度啃食,進而使颱風季節改變、洋流不穩、二氧化碳被大量釋放後的溫室效應等等。
2011年的熱浪侵襲 使得海草床大量死亡,而後海洋學家的研究發現正是當地的虎鯊族群使剩餘的海草床能有復原喘息的空間。

不是捕食 只是玩耍?
作為深海的霸主之一,鯊魚的行為學已經是海洋學者多年的研究題材,可惜因為觀察不易,我們始終對於鯊魚為何攻擊人類沒有一個特定的情境,每年的鯊魚攻擊目標都沒有共通性,因此目前普遍共識都是鯊魚並不是捕食性攻擊,更多時候只是好奇咬個一口看看。
相較於在海上的活動人口,被鯊魚攻擊的機率甚至落在35萬分之1左右。
人與大自然的爭鬥 我們才是客人
隨著海洋活動的人數每年增加,鯊魚誤將人類當成海龜攻擊的事件將會越來越多,在從事海上活動時,這是必須得考慮進去的風險之一,唯一能做的就是盡量減少可以被攻擊的危險因子。
有鯊魚出沒的沙灘 應有救生員站崗
(先好好打聽是否有攻擊事件)
在發布鯊魚警報時 迅速上岸,直到確認鯊魚離開。
(是時候比划水速度了)
避免佩戴珠寶首飾
(你的閃光會被當成魚鱗)
避免 亮色防寒衣
(鯊魚是色盲, 白色與淺藍色能減少與海水的對比 而不被發現。)
避免在黎明或黃昏前後下水。
(鯊魚是夜行性動物)
了解鯊魚 尊敬鯊魚
提到鯊魚攻擊事件,最著名的便是2015年 3屆世界冠軍 Mick Fanning 在全球直播的 J-BAY 公開賽被鯊魚攻擊,幸運生還的他而後開始了對於鯊魚的注意,捐款給同樣被攻擊的受害者,並在2020 與 THIS STUDIO一同製作了 關於鯊魚保育的紀錄片 Save This Shark 。
另外著名的Bethany Hamilton 則在 2003年 年僅13歲時被鯊魚咬掉左臂,但之後仍克服障礙成為頂級的衝浪選手,並出書分享心路歷程。成為生命鬥士的完美代表。
直至今日 鯊魚每年被殺害的數量 遠高於人類被誤擊的事件,仍有1/3的鯊魚種類瀕臨滅絕,儘管海洋科學家仍在努力揭開鯊魚的秘密,身為作客海洋的愛好者族群,每個浪人只能在大自然的威力下,謙卑的去享受好浪,祈求這類的事情不要再發生。